启风/文配资公司门户网
本文原载于《凤凰周刊》2022年第31期,原标题为《以世界为尺度看元朝》。
谈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,无论是秦汉,还是唐宋、明清,人们大多能说出几个皇帝或大臣的轶事。然而一提到元朝,许多人便陷入了知识的空白。除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外,被记住的恐怕也仅有郭靖的义兄“安答”——拖雷罢了。我们对元朝的认知之匮乏,实与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严重不符。
元朝较少被关注的原因,主要有两点:一是关于元朝历史的影视作品数量稀少,二是缺少类似《水浒传》或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这样深入浅出的畅销书籍。因此,许多人即便有意了解元朝或蒙古帝国的历史,也往往无从着手。对此,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学者班布尔汗敏锐察觉了这一缺口,投身于蒙元史的公众普及工作。他的新著《元与世界》重点探讨元朝与当时世界的互动及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。
帝国分裂为五
展开剩余86%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的崛起,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,也即大蒙古国。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窝阔台、贵由、蒙哥几代大汗带领蒙古军队,陆续灭亡了西辽、西夏、金朝、大理等多个国内政权,并通过三次大规模西征,将势力扩展至中亚、西亚甚至东欧地区。
好景不长,1260年,蒙哥在攻打南宋期间突然逝世,随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展开激烈斗争,蒙古帝国逐渐分裂。班布尔汗指出,蒙古“库里勒台”(大议会制度)是导致分裂的根本原因。蒙古传统规定,虽由前任大汗指定继承人,但新汗必须得到“库里勒台”全体贵族认可才能即位。成吉思汗四大家族——术赤、察合台、窝阔台、拖雷家族,在多次汗位选举中互相倾轧,矛盾激化,最终导致蒙古汗国解体,各自独立。
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后,于1271年改国号为“大元”,随后灭南宋,建立起以汉地为中心的元朝。而蒙古帝国其他地区则分化为四大汗国:金帐汗国(又称钦察汗国)、察合台汗国、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。班布尔汗在《元与世界》中详细梳理了这四大汗国的兴衰历程与影响。
金帐汗国控制北亚和东欧地区,其影响力促使此前分散的罗斯城邦逐渐形成统一市场和政治中心——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,为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奠定基础。
察合台汗国位于中亚,后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。境内所使用的察合台语,是今天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的前身。争夺汗位时,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支持阿里不哥,拒绝承认忽必烈的大汗身份。
窝阔台的孙子海都视忽必烈为篡位者,他创建窝阔台汗国,联手金帐和察合台汗国,多次率军侵犯元朝西北边疆。1289年,海都一度攻占蒙古汗国故都哈剌和林,74岁的忽必烈亲自率军出征,才艰难击退海都。
伊儿汗国由忽必烈的亲弟旭烈兀创立,他率军攻占巴格达,处死阿巴斯王朝哈里发,成为西亚重要势力。伊儿汗国作为元朝盟友,不得不与其他三大汗国对抗。
忽必烈虽未能击败海都,也未能恢复蒙古大汗的至尊地位,但其继任者元成宗铁穆耳幸运地熬过了“反元旗帜”海都时期,迎来了四大汗国的臣服。1304年,金帐汗脱脱、伊儿汗完者都、察合台汗都哇和窝阔台汗察八儿会盟,共同尊铁穆耳为“合罕”,名义上成为蒙古汗国的共主,也就是元朝皇帝。
商业取代战争
忽必烈无法重新掌控西北“四大汗国”,只得将目光转向东南,锁定日本和安南(今越南)作为扩张目标。
相比于高丽的顺从,日本拒绝称臣,甚至囚禁元朝使节,这令忽必烈极为愤怒。1274年,元军首次渡海远征日本,但遭到武士们的顽强抵抗。当夜,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来,元军损失惨重,被迫撤退。传统观点强调“神风”挽救日本,但班布尔汗在《元与世界》中援引中日史料,指出当年台风是否及时发生尚存疑,且即使有,也是在元军已陷困境后才出现。真正阻止元军的是日本武士的顽强奋战。
忽必烈不甘失败,1281年整合南宋水军再度出征。日本早有准备,在博多湾筑石堤,使元军在海上漂泊逾月无法登陆。此时,台风再次爆发,元军船只大量被毁,死伤惨重。主帅范文虎仓皇撤退,约十万士兵成为俘虏。此番“神风”虽真,但更多是雪上加霜,未能决定战局。
班布尔汗总结,过度强调“神风”掩盖了日本武士浴血奋战的事实,反而助长日本的自负心理,让他们坚信自己是“神国”,受到神灵庇佑。这种信仰后来影响了日本明朝时期的朝鲜战争和二战中的侵华行为。
忽必烈不仅败于海上的日本,也两度败给陆上的安南。第三次出兵之际忽必烈去世,新帝铁穆耳终止了对外战争,结束了元朝的扩张野心。
元朝与世界的联系,远超过战争本身,更体现在繁荣的商业贸易上。班布尔汗评价:“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鼓励商业、商业环境最优越的朝代。”书中描绘元朝外贸繁荣景象:宋代与海外贸易国家及地区约51个,而元代则增至140多个;宋代进口商品种类约200多种,元代达到250多种。
因此,元代涌现出许多传奇商人。印度南部马八儿国的一位阿拉伯商人孛哈里本,因对亚洲商贸洞察入微,被国王任宰相。后来因政变被迫流亡泉州,依旧发挥其商业才华,获元成宗铁穆耳重用。
泉州当时已是全球最大商贸港口,关键角色既非蒙古也非汉人,而是像孛哈里本这样的阿拉伯商人。阿拉伯后裔蒲氏家族自南宋末年起掌控泉州及东南舶务,归顺元朝后家族显赫,成员多任平章政事,素有“显贵冠天下”之誉。
元朝未能靠战争征服邻国,依靠商业建立的影响力,却随着明朝的兴起而消失。明朝实行海禁政策,虽“隆庆开海”后有所放宽,但宋元时期的外贸传统基本断裂。
东西文化交融共存
蒙古汗国的扩张,使东西方多种文明汇聚一地。成吉思汗生前制定的《大扎撒》法典明确推行宗教宽容,尊重信仰自由。因此,从萨满教到基督教、伊斯兰教,再到佛教、道教等多种宗教得以和平共处。西方使节曾在哈剌和林目睹“十二座不同民族的异教庙宇”。即便金帐汗国、察合台汗国、伊儿汗国的统治者改信伊斯兰教,也未打压国内其他宗教。
元朝时期,儒家尤其是理学依旧是官学核心,科举考试以朱熹及二程的《四书五经》注释为准。元朝的社会生活较为宽松,理学强调忠君思想,许多读书人在元朝覆灭后成为“元遗民”。班布尔汗专门用一章解析这些读书人的心理历程。
《射雕英雄传》中,全真教丘处机远赴大漠,见成吉思汗,劝其“敬天爱民”,减少杀戮。丘处机被封为“宗师”,掌管天下宗教。其弟子尹志平将全真教发扬光大,获蒙古皇室支持,一度成为道教正统,影响力甚至超过佛教。
但佛教根基深厚,一旦有机会便重新崛起。忽必烈尊重禅宗高僧福裕法师,封其为“诸路释教都总统”,即全国佛教领袖。藏传佛教宗师萨迦班智达得窝阔台次子阔端赏识,协助吐蕃归附,继任者八思巴获忽必烈封为“大宝法王”。
西方天主教在元朝也有发展,意大利教士孟高维诺受邀入京传教。铁穆耳允许他自由布道,孟高维诺成功发展忽必烈女婿阔里吉思为信徒,并为三万多人施洗。1307年,他被罗马教廷任命为中国地区总主教,拥有划分教区和任命主教权力。
《元与世界》展示了元朝是东西方文明与宗教交汇、共存、互动的时期。人们常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,但唐初李渊推崇老子使道教成为国教,压制佛教;武则天推崇佛教,打压道教;武宗会昌灭佛期间,更无差别打击祆教、摩尼教、景教等外来宗教。相比之下,元朝在宗教宽容上的开放程度超越唐朝。
值得深思的是,元朝与世界各地广泛联系,并未延长其国祚。但元朝历史也未随明朝建立而终结。元朝如同晋朝、宋朝一般,迁都后依旧统治部分旧领土。晋朝南迁建康称东晋,宋朝南迁临安称南宋,元朝退回草原被称为北元。1388年,明军攻破北元,阿里不哥后裔速迭儿趁乱杀死当时在位的天元帝,自立为汗。
此后蒙古各部回归成吉思汗崛起前的割据状态,频繁征战争夺汗位。班布尔汗指出:“‘元’的国号一直被草原蒙古人尊崇,成为多位建立霸业者凝聚号召力的资本。”直至1635年,林丹汗之子额哲率漠南蒙古归顺后金,蒙古汗国及其主要继承者元朝的历史才真正划上句号。
日本著名蒙元史学者杉山正明评价:“忽必烈的新国家成为国家、社会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整体,在世界史上可谓首创配资公司门户网,且其版图为人类历史上最大。”班布尔汗的《元与世界》正是通过精彩故事、生动观点和流畅文笔,精彩诠释了这一论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